小谈中国美学中的自然意境
在东方,就传统艺术而言,美依然还是被作为一种概念存在,或是感官的自然体验,甚少会有人用哲学的理性去谈论美、剖析美、肯定美。正如我们欣赏一幅画,我们不会去分析它的结构是符合“三三定律”,不会再意它的色彩的空间、冷暖规律;我们更多在乎的是一幅书画作品能给自己带来的怎样的一种美的体验。或许,这也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美学的最大贡献——意境。
今日偶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更加深了这种认识。
或就书法、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来说,中国艺术的美学体验更多来于自然。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凡此相似,诗歌领域的自然美学体现得更是深刻。一花一世界,中国文人善假于外物而观照自身。“情”与“景”,“意”与“境”在中国诗歌中常常能达到高度契合,并碰撞产生出令人叹服的艺术美。试摘录几例,以为佐证:
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古藤老数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小令短短五句,前四言全部取材自然,就这一部分而言,即便没有最后一句的点染,读者也已然能感受到一种宇宙荒寒、惆怅无边的诗意。
另如黄庭坚《寄黄几复》两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就意境而言,宋诗无出其右。江湖飘泊,萧萧夜雨,独对孤灯已有十年了。以“江湖夜雨”对“桃李春风”,巨大的反差,充分表达了内心的哀伤与欢乐。以“十年灯”与“一杯酒”相对,更是进一层:不仅在时间上给人以“长夜难熬”的感觉,还突出了独对孤灯的沉重和思念的辛苦。
万物静观皆自得。中国传统艺术,正是因为善于在一片虚白之中,师法自然,寄情天地,从而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东方艺术之美。
——李辉星
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仿佛漫步于艺术的沙滩,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又仿佛行走在美的殿堂,优雅的美学韵味让人深深沉醉。在放松心情、释放心灵的散步之旅中,我们又一次捡拾了对美的感悟。
在散步中,我们品味了语言之美。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总体布局,《美学散步》都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理论写作方式,采用“散讲式”的笔锋将深奥的美学问题用平易通俗的语调展现开来,文字随性洒脱,尽是信手拈来的诗性和灵气。通读全文,有古诗词之韵律美却无古诗词之晦涩感。看似无拘无束的“闲言碎语”,实是生动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如同一首首韵律丰富的诗歌,唤醒了潜藏深处的美感,激发了心中美好的情愫,给我们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在散步中,我们品味了意象之美。《美学散步》中的文章大多篇幅不长,却包含着深邃宽广的美学意蕴,激发我们美的想象。宗白华先生借助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阐释自己美学之悟与艺术之思的同时,用“虚”和“实”的问题构建和创造了审美意象。文章犹如优美的诗歌,常留有“余味”,惹人遐思,用留白之处、无言之笔为我们描绘和展现了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意象境界,吸引我们去揭示美、探寻美、欣赏美。
在散步中,我们品味了人格之美。建立真正的艺术人格是全书的主旨所在。宗白华的美学观点无不隐含着对艺术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无不渗透着美的精神和灵魂,并用“空灵”与“充实”指明了人格涵养与心灵境界的最高要求。“空灵”是心灵的宁静、和谐、无穷,是我们超越现实、认知生命并与生命抗衡的生活境界;“充实”是心灵的饱满、踏实、幸福,是我们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并与生活竞争的精神满足。摸索到了“空灵”、“充实”,我们就已经迈走在体验美、创造美的散步之旅上。
——罗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