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它的建立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结果。开发区不仅要成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主战场,而且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试验区。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深化,是开发区优化投资环境、塑造开放形象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温州扶贫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精神文明 文明工业园区 创建
一、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现状
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9月22日批准建立的一个新型经济示范区,总规划面积4.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4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引进企业132家,总投资近35亿元,其中生产企业116家,分别为服装、化工、皮革、钢管、陶瓷、眼镜等行业。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16亿元,同比增长33%,外贸出口交货值达13.46亿元,同比增长22.1%,创工商税收2.05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1家。现有省著名商标企业4家,市知名商标企业8家,区名牌商标企业9家,省名牌产品企业3家,市名牌产品企业6家。60多家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开发区现有科技型企业15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2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扶贫开发区已成为温州市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和龙湾区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二、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任其蔓延,就会影响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制约经济的发展。
1、园区品位档次不高,环境卫生较差
由于开发区开发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及道路保洁管理力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再加上园区内人流、物流量大,个别地段及道路的卫生环境不甚理想,如创建前的致富路上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和乱停车现象屡见不鲜,垃圾满天飞。
2、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开发区内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档次参差不齐。目前,开发区内100多家企业中仅有文明单位企业18家,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4家。这些离创建文明工业园区的指标要求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由于两个文明建设不够协调,精神文明建设一时出现了“欠账式发展”的滞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全面进步,企业的全面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区内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良文化观念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陈旧意识,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称。如一些企业主缺乏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一些企业主“老板意识”较重,认为企业中的员工都得听命于他,且诚信意识不强,存在克扣与拖欠工人工资现象。相当一部分员工和职工党员存在被“雇佣”心态,认为到非公企业工作,目的只是打工挣钱,没有把个人发展与企业进步联系起来,从而缺乏长远打算。不少党员不愿转移党员关系。有些党员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深受老板器重,企业效益与前景又比较好,仍然具有临时观念。另外,区内企业普遍缺少员工活动室,配套设施面积远低于标准,导致创建工作难以开展。职工的整体素质不高,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少,生活较枯燥单调。这些问题,开发区各职能部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它的建立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结果。开发区不仅要成为经济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而且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试验区。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这是因为:
1、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是加快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扶贫开发区成立十几年来,坚持以吸引外资为主、工业项目为主、出口创汇为主的方针,采取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边生产的办法,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切实履行好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职责,把扶贫开发区建设成为龙湾区制度创新的先导、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促进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2、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是推进扶贫开发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苍白无力的企业,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当前开发区不少企业面临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走出“家族化”管理模式的现实问题;有的企业发展空间狭小,融资、出口配额、用地指标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少企业设备老化,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政策调整和引导,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拼搏。这就需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发扬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市场,走向世界,创造新的业绩。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有利于提高园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开发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3、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是更好地实现广大企业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由于开发区大量内外资企业的进入,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加快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促进了区域内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生活环境的改善。当前,扶贫开发区要成为两个文明的窗口,就要形成特色,完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企业和扩大职工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就要既通过创建出文明,又通过创建获实惠,使扶贫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新城区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亮点。
四、如何创建文明工业园区
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深化,是开发区优化投资环境、塑造开放形象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业园区和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进开发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根据扶贫开发区的实际,具体地说,要组织实施外部形象工程与内部细胞工程建设。
1、外部形象工程建设
一是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要从开发区实际出发,按照“抓重点、出形象、超常规发展”的创建工作思路,使园区总体形象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配套,水、电、路、排污、垃圾处理及生活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要鼓励企业积极做好厂区和周边的绿化美化工作,建设花园式工厂,整体推进园区环境建设。同时要加大西片基础设施管理的力度,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基础设施管理上来,积极探索建立基础设施物业管理的模式,促进开发区环境的“治、建、管”整体推进。二是文化工程建设。要建立必要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宣传教育阵地,配置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职工实际的贴近生活的文体活动,使广大职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逐步形成浓厚的园区文化底蕴。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好篮球、拔河等体育比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规范化“阳光”工程建设。要在管委会机关和职能部门实行政务公开,推行承诺服务和全程代办服务,形成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塑造热情服务的窗口形象。加强开发区内部制度建设,加大协调与督促力度,努力实现开发区建设从政策优势向机制优势转变。四是平安工程建设。要根据“平安龙湾”建设的总体部署,在继续抓好法制宣传、半封闭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挖掘社会力量参与治安,建立一支数量可观的企业职工志愿巡逻队伍。全面开展“百业千企”创安活动,加大对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消防队伍网络,切实加强对事故隐患的综合整治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职工群众安全感强、与当地关系和谐的平安工业园区。
2、内部细胞工程建设
一是企业创建文明单位工程。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形成企业主团结职工,职工关心,爱护企业的良好关系。要加强对泰庆皮革公司、夏梦服饰公司、泰昌铁塔公司创文明示范单位的指导,树立示范榜样。要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学习教育,组织参加帮扶、救助等公益性活动,出一点力量,尽一份责任,献一片爱心,形成“关心社会、奉献自我”的良好风尚。企业要建立文化室、健身活动场所及其他文化娱乐场所,通过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企业员工文化活动,培育现代企业精神。建立开展技术、产品、制度创新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公正、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得到切实执行。二是党工团组织建设工程。继续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重点解决较大规模企业没有党员和没有党组织的问题,并通过开展“样板企业党支部”、“凝聚力工程”建设等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是要加强党组织对企业精神文明的领导。利用党日、团日等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增强广大企业员工对革命传统和革命道理的理解和认识。工会组织要积极开展维权活动,狠抓集体合同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加强职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监督力度,把工会组织建设成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开发区团委要组织青年志愿者在园区开展清洁环境卫生等活动,参加龙湾团区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三是企业人才培育工程。要加强对企业家和职工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企业主和决策层及广大职工的素质。开展十强企业、优秀企业家和“十佳员工”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
总之,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战略部署,遵循“积极稳妥、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梯次推进”的工作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以实现环境“三化”和培养“四有”企业家和职工队伍为目标,促进扶贫开发区及其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先进生产,强化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优化投资环境、生产环境,逐步把扶贫开发区培育成为龙湾区体制创新的先导,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基地,成为温州现代化建设中令人瞩目的投资沃土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