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广东“孙志刚”事件、深圳公安派出所歧视外来人口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传统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本文立足龙湾实际,深入分析了外来人口的现状、外来人口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了新形式下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遏制外来人口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龙湾 外来人口 发展现状 犯罪特点和原因 对策
龙湾区域是温州市的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境内设有龙湾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独特的区位和政策双重优势使龙湾区域成为招商引资的热土,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他们在为区域内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社会治安造成巨大的压力,特别是2001年区域调整原瓯海区的永强片、瑞安市的梅头片划归龙湾后,我区受理的外来人口刑事案件大增,外来人口犯罪问题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高危因素。本文对我区外来人口现状、管理难点作粗浅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区外来人口的发展现状
龙湾区作为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区域内有国家级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温州滨海新区,省级的有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温州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市级的有民营工业区、温州永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区内各镇(街道)也都有自己的工业小区。自从2001年8月区域调整后,区域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4平方公里扩增到279平方公里,增加了4.54倍;实有人口由原来的20万扩增至60多万,增加了3倍,其中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据2002年6月30日统计已达284926人,位居全市第二,比区域调整前2001年的原龙湾区增加了178574人,增长幅度为168%。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外来人口流向来看,经济利益已成为外来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龙湾区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在经济发达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扶贫开发区、永中街道等地,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据统计,这些外来人口中,来自省外的有269591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94.6%,主要以江西、四川、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籍为主,这六个省的外来人口约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9.3%。
(二)从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龙湾区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统计,在这些外来人口中,仅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达251304人,占总人数的88.2%。由于受自身素质限制,外来人口在龙湾区大多从事建筑业、手工加工制作、酒楼娱乐服务业等简单性劳动,技术含量低。
(三)从外来人口的居住处所看,龙湾区外来人口大多居住在出租房屋、单位内部和建筑工地。由于用工单位中有相当部分是中小企业或家庭作坊,规模较小,没有职工集体住宿的条件,因此在外来人口中,除了一些经商、公务人员往返频繁,暂住时间较短,居住旅馆外,大多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建筑工地内。还有一部分无业人员,居住在非法搭建的工棚内或在一些危房、车库、车棚暂住,情况复杂,难以管理,给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隐患。
二、我区外来人口犯罪的特点与原因
(一)特点
1、外来人口犯罪比例呈上升趋势。2003年,我院共批捕刑事犯罪嫌疑人869人,其中外来人口674人,占77.6%,比2002年的630人上升了7%。
2、从犯罪类型看,外来人口犯罪中,侵财型犯罪和侵犯人身民主权利案件最为突出。侵财型案件作案人员中外来人口474人,占批捕外来人口总数的70.3%,其中盗窃286人,占总数的42.4%,抢劫151人、抢夺21人,占总数的25.5%,敲诈勒索9人,占全部敲诈勒索案犯的52.9%;侵犯人身民主权利案件131人,占批捕外来人口总数的19.4%。
3、从文化程度上看,外来人口中大部分来自贵州、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对我区2003年度外来人口犯罪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中文盲62人,小学文化程度281人,初中文化程度299人,以上三类占外来人口犯罪总人数的95%。
4、从个案特征来看,外来人口犯罪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个别性质的犯罪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故意伤害案和收购赃物案。2003年共批捕故意伤害案犯99人,比2002年上升37.5%;批捕收购赃物案犯13人,比2002年上升100%。
(二)外来人口犯罪率居高的原因
1、一部分外来人口因为生活所迫和就业压力而走上犯罪道路。从数据分析来看,外来人口作案主要目的是侵财,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流动盲目性,造成用工数量供大于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户口制度的逐步放开,以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求职为主流,人口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剧,流量急剧加大,但由于信息渠道的闭塞、政府指导性措施的缺乏,导致人口流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90年代初全国人民涌往珠三角,21世纪该股人潮又向长三角流动,作为私营经济较早成型成名的温州,更是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短时间内包括龙湾在内的城镇无法容纳如此数量庞大的人流,一部分外来人口必然面临失业;二是自身素质达不到用工单位要求,质量上无法满足企业需要。龙湾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增长迅速,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2007年龙湾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则全社会需要提供劳动力46万人,但在当前的外来人口中,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与区域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用工标准差距极大,以被打击处理的外来人口为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95%;三是遭遇突发事件,经济上急需。大部分外来人口都是来自全国各经济不发达省市,由于经济贫困或者以为很快能在外地找到工作,他们在外流动时一般所携带的路费不多,而到了当地一段时间内仍未能就业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经济上必定拮据甚至急需。
2、心理冲击大。除侵财型犯罪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在外来人口犯罪中也占重要部分,而且手段日益呈现暴力化倾向,在此心理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一是淘金希望破灭。许多外来人口在家乡时都是受到外界信息源的影响,认为到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肯定马上能赚钱甚至发财,而事实往往是一些人连生存都受到威胁,原先的美好梦想破灭,但又不甘心就此返回家乡,心理矛盾突出;二是反差对比明显。一般来讲,龙湾本地城镇人民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外来人口的家乡,普通老百姓生活富足、安逸,城市建设先进、现代,部分人群更是过起灯红酒绿、一掷千金的奢靡生活;而外来人口往往承担着城镇中最低级的工作,得到的却是相对较低的收入,两相比较对心理素质不稳定的人群冲击很大。三是部分本地人有排外思想,歧视外地人,外来人口非常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有的外来人口因此对本地人产生了仇视心理。
3、恶习存在。在广大的外来人口中,应当说绝大多数都是善良淳朴的,但也不免存在鱼龙混珠的情况,部分人或是在家乡已经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或是到了他乡后被拉帮结派、引入歧途,更有少数人本身就是流窜案犯。因此,这部分人即使有工作甚至是收入不菲,但仍然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成为违法犯罪的主干力量。
4、缺乏法制意识。由于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许多外来人口法制意识薄弱,甚至就是法盲。少数外来人口以地缘为纽带,讲所谓的江湖义气,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敲诈勒索,逐渐形成了违法犯罪团伙;有的不明就里,肆意替老乡、同事、朋友出头,盲目参与违法犯罪,成为同伙和帮凶;也有的人缺乏交通意识,肆意违反交通法规,或是成为交通肇事者伤害他人或是成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
三、遏制外来人口犯罪的对策
外来人口犯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其的遏制一定要坚持我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总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有关文件精神,如200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外来人口问题最终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外来人口因就业压力和生活窘迫而走上犯罪道路。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人才结构的优化,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加外来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改善外来人口就业结构,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来人口素质普遍较低的局面,减少外来人口的心理失衡,减少因此造成的犯罪。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增强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员的相互认同感。如政府机关应取消对外来人口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落实人文关怀,维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员应一视同仁;本地人员应当积极认识到外来人口对本地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平等性,消除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心理,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一些带有歧视性的蔑称;外来人口应当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处社区的关系,和本地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使自己融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的社会生活中去。
3、加大对外来人口犯罪的打击力度。打击是最有效的防范。公安、检察院、法院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发挥打击犯罪的主力军作用,形成打击合力。对外来人口犯罪该拘的拘、该捕的捕、该诉的诉、该判的判,决不降格处理,放纵犯罪。对一些影响恶劣的流氓黑势力案件、重大暴力恶性案件,适时召开公开批捕、公开宣判大会,以震慑犯罪。
4、加强和外来人口主要流出地(贵州、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等)的政府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外来人口流动的日常信息管理系统,使相互间流动人口资料信息和刑事犯罪情况信息联系通畅、及时,增强人员流动的有序性,也便于及时发现和反馈有关人员的犯罪信息,在两地都能及时使犯罪人员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使犯罪分子难以容身,无可乘之机。
5、健全治安防范网络,积极推进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工作。一是加强对旅馆和出租房等外来人口出入频繁的特殊地区的社会管理,推行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模式,实现外来人口管理由被动控制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斗争,对外来人口聚居的出租房、建筑工地、农贸市场、文化娱乐等公共复杂场所,采取日常管理和突击整顿相结合的办法,保持主动态势;三是加强治安防范队伍和装备的建设,如在企事业单位推广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在人口稠密的社区安装红外线监控系统等。
6、更新执法观念,建立健全外来人口特情耳目队伍。各地的司法实践证明,运用秘密理论,大胆物建、使用外来人口特情耳目,“以流治流”是提高遏制和打击外来人口犯罪的有效途径,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目前使用外来人口特情的经验教训,注意信息渠道广,活动能力强,又能为我所用的外来人口特情,同时加强对这部分特情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特情疯狂作案的情形。
7、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及法制观念。这需要和外来人口流出地政府密切合作,在外来人口流出和流入时均能及时进行培训、教育。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外来人口的文化生活,消除形成犯罪亚文化的基础。针对大部分外来人口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治安案(事)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多发的现状,建议政法委、司法局、劳动局牵头,印制有关普法小册子分发给外来人口,并抽调各部门业务骨干组成普法讲师团,不定期采取巡回集中上课的形式,以刑事、治安、交通和外来人口管理等与外来人口联系较多的法律法规为重点,上门对外来人口进行法制教育。
8、为外来人口规划生活场所,加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我们要充分发挥“安心工程”的作用,使外来人口能安心工作、愉快生活;要以团组织、工会为纽带在外来人口中建立健全自我管理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权:建立“外来人口之家”,要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性活动,增强外来人口的集体荣誉感,以给自己所在集体蒙羞为耻。
9、要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调研,加强对外来人口犯罪的调研,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新情况。及时针对外来人口犯罪的新趋势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