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书友读书心得(三)
发布日期:2013-10-28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我树立了两点审美态度:第一,美学是经历的总结,是境界的升华。宗老先生文中引用诗人里尔克的话,“诗歌依托的从来不是感情,而是经历。当你写下一首诗的第一行,你首先要经历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事。”美学源自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创作者必须基于丰富的经历,从人性角度得到升华,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而只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有成为美学的资格。第二,美学带给人的是乐观的心态,愉悦的心情。美学脱胎于哲学,源自古希腊,数千年的演变,即使到了现在,美学界定也没有统一标准,孤独、悲剧固然也是美,但是能打动我的还是苦难中迸发出的人性光芒和豁达心境。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老人坐在水源的尽头,长袍飞扬,不远处白云朵朵随风飘动,云很惬意人也很惬意,这个“起”用得绝妙,把白云写活了,把人绝境时悠然自得的心境也跃然而出,这是中国式的意境,也是中国式的美学。
——章雅丽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的启示
宗白华先生于1920年冬参观巴黎罗浮宫,写《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他认为,“自然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的目的是表现最真实的自然……”读后颇受启发。
一、自然是艺术之师。罗丹毕其一生,以自然为师,创作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他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自然是美的真泉。
二、艺术要高于自然。秋叶、波澜、光影……自然之美固然震撼心灵,但不可简单的画“照片”,而要感知自然万象的“动感”,这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三、艺术要融合贯通。要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艺术创作中,一枝花、一块石、一湾泉水,都是一段诗魂。能将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展现出来的艺术品,必定是生意盎然、神采奕奕的,这是自然之真。
——王巧荣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距离上次参加类似的读书活动,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此次有幸参加龙湾“罗峰·阅享汇”读书沙龙活动,三成是惊喜,七成是恐慌,有憧憬,却没自信。或许,许多人跟我一样,在当前高步调、高气压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下,能放慢步伐拿起书的很少,能远离喧嚣散散步的更少。
当主办方确定了《美学散步》这本书时,我第一反应是笑了,笑自己与它无缘,仿佛一本“天书”。不过,我还是硬生生的看了一次,发现对“美学”的认识有所提升,对生活的“状态”有所感悟。第二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选择性的看了第一章节的“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这是关于“虚与实”的探究,也有很多阐述。于是乎,我就从对“虚与实”的了解和认知入手,逐步深入,逐渐领略宗先生的美学思想的内涵和人物风格,并且联系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使命。“虚与实”不是完全没有结合的可能,只要运用的恰当好处,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跟许多工作一样,虽然很多工作有务虚的影子,但也有很深的务实情节,务虚是手段,务实是目的,做到由虚入实,虚实结合,这也是一种境界。
另外,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儒家和道家有不同的看法,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了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因而两家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的统一和补充。这就像人的“躯体”和“灵魂”一样,只有结合了才是一体。“虚”的存在是依赖于“实”的意义,这也正说明了“光影效应”的辩证关系,即,在没有实物的支撑之下,再强的光,也是帆过浪而无痕;在具体实物的映衬之下,再弱的光,也有他那最朴实的线条。最后,借宗先生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或许是最好的印证。
一个人在浮生一世中,要有一颗诗的心,不要被利欲熏心。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觉得越叛逆越有个性,每个人都喜欢以非主流的形象示人,却很少有一颗纯真的、善于感悟美的诗心。
至此,我想,任何一个爱美、热爱艺术的青年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他在书中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引用此次读书会的真意:“读书甚好,此书甚好”。
——王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