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组工信息
第七期
(总第226期)
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组织部办公室 2015年5月22日
【千名好支书事迹专刊】
脚踏实地写好发展文章
——记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总支部书记郑其聪
宁村村总支部书记郑其聪任职4年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在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带领宁村党总支的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宁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宁村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省级科普村”、“市级特色文化村”等称号。
打铁先要自身硬
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以来,郑其聪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村内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的决策,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村里各项工作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村里办事不公引发的上访事件。党员队伍是村里的中坚力量,也是郑其聪提高凝聚力的工作重点。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他多次派人去调查了解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作为党员、支部书记,他更是重视自身和党组织的学习,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党章》等党内规章和历史,学习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组织观看《信仰》等教育片,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的党性思想觉悟,将全村党员紧紧团结在党总支下,成为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身在其位谋其政
作为村党总支部书记,要承接上级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并要根据本村实际,落实到村里的具体事务上,郑其聪总是善于抓住亮点,能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把本村的建设搞上去。去年初,区委在全区推行“红色细胞工程”试点,他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试点任务。在成立了宁村村“红色细胞工程”领导小组后,他又主动承担一个队的联系人数,比普通党员足足多了一倍。每周风雨无阻下村走访群众3次以上,深入基层和党员群众谈心,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他先后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15件,热点问题3件,受到村民一致好评。另外,郑其聪更是结合温州创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在村党支部内推行“巷长制”,将党员监督街头巷尾的卫生情况纳入到红色细胞工程当中。在他的带领下宁村村创卫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原本在街道13个村环境卫生倒数的宁村,今年一跃成街道第一名,龙湾区第三名,荣获了龙湾区“卫生优胜村”称号,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在配合区委和街道中心工作中,郑其聪更是不遗余力,大力协助推进重点民生工程海滨大道北延伸工程、瓯江南口大桥建设工程、S1轨道建设工程、温州机电市场、农房集聚等工程在宁村村的征地工作。征地期间,他常常加班熬夜,更没有公休节假日,组织村两委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耐心的听取群众的心声,正是这种“钉子”精神才使宁村历年来征地工作顺利开展,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
发展才是硬道理
作为宁村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经济合作社的董事长,郑其聪上任后,准确分析和判断时势,认为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就要开发村集体产业并使之效益化和提高现有产业经济效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三产安置房建设。在郑其聪的牵头努力下,对宁城农贸市场提出了改造升级方案,如今市场得到翻新,环境卫生整体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管理规范有序,周边村居也愿意绕路来买菜。2013年,宁村农贸市场荣获了“浙江省示范农贸市场”称号。市场的招投标金额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了村委会重要的经济来源,村集体资产得以最大化产出效益。农贸市场改好了,三产安置房建设又摆上日程,他组织全面梳理本村被征地农户数据信息,与街道、规划等部门落实三产返还指标,与相关部门做好安置房地块选址,一步一步把台账上的指标扎实落到地上。在建设之初,郑其聪积极为村民代表和房开公司搭建沟通平台,把“村民满意,公正公开”作为宗旨,让村民自己来选择房开公司,做到民主决策,公正公开。截至目前,宁村已经落实了1.8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惠及近500户村民。
酒香不怕巷子深
村里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郑其聪又开始谋划文化建设。宁村是明朝有名的抗倭要塞,建有文物保护单位“汤和庙”,延伸出一系列的汤和信仰民俗文化,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拼字龙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厚的宁村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让郑其聪感觉有了新的发展舞台。他牵头将以往散乱的“拼字龙”队归拢成专业表演队,制定工作训练制度,购买统一服装和装备,落实训练场地,督促开展日常训练,同时积极与相关组织部门联系沟通表演机会。去年,宁村的“拼字龙灯”参评了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1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山花奖”金奖,让宁村文化在全国的舞台上绽放光彩。逢年过节,他牵头组织村里的书法爱好者写对联,送喜联,并专门在村委会大楼专设书法创作室,方便爱好者开展书法交流活动,并在会议室、走廊上展示村民的书画作品,引导村民向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2013年,宁村获“浙江书法村”称号,成为浙江省首个书法村。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步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打牌搓麻将的少了,参加民俗文化活动的多了;吵架纠纷少了,和和气气互帮互助的多了;村民不文明现象少了,来观光交流的多了,村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气象。
“最美龙湾女性”挑大梁
——记龙湾区永兴街道萼芳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和
2010年萼芳村党组织换届,已在该村做了6年妇女工作的张爱和成功当选,成为全区唯一一个村党支部女书记,此后她大刀阔斧,带领村两委披荆斩棘,给萼芳村这个当地街道最大的行政村带来新的生机。萼芳村先后获得了“市级学习型党组织”、“市卫生村”和“区文明村”等称号,她本人也荣获“最美龙湾女性”、龙湾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等荣誉。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
上任后,张爱和一心想着为百姓干点实事。“要致富,先修路”,以前的萼芳村,村里道路基本没有硬化,坑洼不平,下雨更是泥泞难行。在张爱和的牵头下,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会议,研究和讨论道路铺设问题,使得下垟街老路得以修整,机耕路得以重建,目前已经实现村组道路全部硬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张爱和想方设法,修好了全村四条河岸的坡坎,河岸两边栏杆齐全。为了能暂时缓解拆违对村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张爱和几经努力,终于落实了遗留的20亩二产用地问题,极大缓解了村里小企业生产用地欠缺的压力。
在她上任的几年里,萼芳村先后修建了全村的排污管网,将脏乱的废物收购站改造成美丽的小游园;在全村范围内发起了“袪疤栽花”行动,实行全村美化绿化;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和萼芳村老人活动中心,解决村民和老人的文体娱乐等问题。而更让村民拍手叫好的是老人养老保险的落实,通过深入百姓家中对困难户、老人进行走访摸底,张爱和帮助全村727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每人每月社会保障工资500元,村集体经济每人每月发放200元,此外全村50户困难群众也解决了实际困难。
为民情怀,不失党员本色
作为一名党员,张爱和心里装着群众,因为态度好,村民总是一有疑问就来问她,她总是耐心地讲解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了方便群众联系,她主动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与邮箱。当发现群众找她咨询的问题大多集中在拆迁补偿、交通事故、工伤、婚姻、民间借贷、房产买卖合同等方面时,张爱和经过梳理,为来访者“量体裁衣”提供了相应解决方案。去年8月份,“张爱和”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并固定每月15号为党代表接待群众日,每个月至少两次走访农户,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组织党员开展贴合实际的志愿活动等,使得党代表工作室成为了群众信任的一张“金名片”。
顶着党员的头衔,如果不发挥党员的作用,得不到百姓的拥护,胸前的党徽恐怕也会失色。为此,张爱和从自身做起,深入推进“五星争创”,注意发挥党员的骨干、桥梁作用,开展党员红色细胞工程,每位党员联系10-15户走访活动。实行“党员考绩积分卡管理”,鼓励无职党员参与村居建设工作,对无职党员设岗制、工作记分制,每月按分、按岗进行评比,把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无职党员“上岗”能力,张爱和通过党员网格责任区、党员议事制度等渠道,分别设置了政治宣传岗、村务监督岗、扶贫帮困岗、纠纷调解岗、治安保卫岗、文化宣传岗等岗位,引导全村党员成为发展经济的领航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科学技术的辅导员、勤劳致富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等等,全村92名无职党员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
奔赴小康,致力新农村建设
她秉承着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小康目标进发的理念,认真而努力的为村民服务着。然而,农村毕竟不同城市,村民的思想封建保守也是个大挑战。为此,张爱和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她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特别是结合十八大精神的宣传贯彻,把创卫和五水共治继续引向深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爱卫和治水的意识,党员村民都踊跃参与“五水共治”的捐款活动。
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张爱和还动员群众,取消了村里一些封建落后的迷信陋习,将一些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带入了农村,采取多种形式搞文化活动,支持创办村老协举办太极拳、太极剑义务学习班,利用“农家书屋”丰富党员、村民的文化生活,深受村民欢迎。与此同时,在张爱和的多方努力下,今年萼芳村老人活动中心也得以落实,农贸市场建设已竣工并搬迁,森林村庄的植物建设已完成,生态停车场正在预算,低效土地的利用也在规划,美丽村庄的美好画卷在一步步实现。